【儿童节】佛教认为:培养善念要从娃娃抓起!
点击本文标题下【腾讯佛学】添加关注,点击【查看历史信息】阅读之前发送内容。
文:德光法师
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,一个国家的未来,培养好了,那是家庭的骄傲,国家的幸事。培养不好,不仅家庭不能和顺,也会给国家社会带来诸多问题。
曾几何时,孩子俨然成了一个家庭的中心。现如今,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屡见不鲜。但越是娇惯溺爱,孩子反而不能成才。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成长呢?今天我们就从佛教的角度谈谈孩子的成长问题。
佛教讲求因果福报,一个人一出生,如果不再培植福报,那么他此生的福报就是定数。就如同一个人银行里面有固定数额的存款,他如果不继续往里面存钱,那么可以支取的就只有之前存的那点钱,花完了就再也没有了。也就意味着此生的终结,因为四种命终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福尽而死。
福报享尽了,那么这个人就再也得不到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汤药了,结果只能是命终。
不修行的人,这一生就是定数,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过易经等方法可以算准一个人一生的运势。现在孩子一出生,家长就给他庆祝,十二天要大摆筵席,满月了要庆祝,周岁了还要宴请,每年都要过生日。殊不知这样不仅不能带来吉祥,反而会折损孩子的福报。小孩子从出生到三岁阶段面相是变化最大的,很多小孩刚刚出生的时候很好,后来家长各种折腾,最后孩子的那点灵气就都消失殆尽了。
很多有钱人,孩子才几岁,就为他买房买车,预备将来的种种。看似是为孩子未雨绸缪,实则是害了他们。从世间角度说,他们有了退路便不愿意再努力上进了,从佛法角度讲,花的是家长的钱,消耗的是孩子自己的福报。
到底该如何做,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?佛教有个词——惜福培福,惜福就是珍惜福报,不随意浪费;培福就是培植福报。
珍惜福报好理解,那么作为小孩子,如何培福呢?《法苑珠林》里面记载了佛陀与阿育王前世的一段因缘往事:
佛陀当年与阿难等弟子去王舍城乞食,走到一个小巷子里,里面有两个小孩子,一个名叫德胜,另一个名叫无胜。这两个小家伙当时正在玩土,用土堆建了城堡、仓库等建筑。正当他们玩得开心的时候,看到佛陀走进来,心生欢喜,名叫德胜的小家伙就从仓库中捧出一把沙土,当做是粮食供养佛陀。还发愿,将来希望能够在天地间广设供养。
就因为这个善缘,佛陀涅槃一百年后,这个名叫德胜的小家伙转世为转轮圣王,也就是后来的阿育王。他将佛陀的舍利分而建立了八万四千宝塔,也就是后来的阿育王塔。
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,即便是没有真实供养的小孩子,依然可以培植大福报。小孩子过家家跟成人生活是一样的,成人事业顺利了高兴,不顺了郁闷,小孩子在过家家的时候心情是一样的,用土堆个城堡,建成了高兴,中途垮塌了会伤心的大哭,在孩子看来,这些都是真实的。恰恰是因为孩子的这份纯真和无分别,所以他用沙土供养佛陀,得到的果报也是真实的。
寺庙里经常遇到一些带孩子的信众,他们把鲜花或者钱物给孩子,让孩子去供养三宝,让孩子从小就在心灵中种植美好的善念。这样的孩子,从小就懂得供养布施,从小就懂得分享,长大后的人生必然不会差。
《法苑珠林》中还有个小故事:阿育王宫中有个婢女,看见国王经常供养僧众,非常的羡慕。国王已经非常富有,现在又懂得供养,日后会更加富贵,怎奈我贫穷下贱,想修供养都无可修福。将来更加贫贱,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啊?结果她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捡得一枚铜钱,将此一钱供养了僧宝,心生欢喜。
不久后命终,转投至阿育王夫人的腹中,出生后端庄殊妙,但是右手经常攥拳不开。后来五岁了,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阿育王,阿育王亲自抱过来展其右手,说来也怪,阿育王一展,小家伙的手就打开了,然后发现其中有一枚金币,拿出来掌心又生出一枚,取之无尽。阿育王问耶奢罗汉上座原因,罗汉告诉他,这个小家伙前世是你宫中的婢女,因为扫地中得到一枚铜钱供奉僧众,故得如此善缘。
我们姑且不去论证这件事的真假,权当个神话故事来听。故事中宣扬的这个道理却是对我们人生有启迪意义的。我们不妨细细观察身边的人,常常布施钱财的人,总不会缺钱;常常布施爱心的人,生活中总是诸多吉祥;常常布施医药的人,身体总是棒棒的。布施后看到别人开心,自己的那份喜悦和满足是布施的东西所不能比拟的,所以布施者自己才是最受益的。
不仅是佛教,儒家也有类似的观点。《大学》中有句话:富润屋,德润身。有钱只能装点屋子这些外在的,但是有德才能真正滋润我们的身心。
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健康成长,身心的健康并不是钱财和营养品能够滋补的,而是靠德行滋养。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,何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帮孩子建立这种善念呢?培养善念应该从娃娃开始!
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,违者追究法律责任。
腾讯佛学 更多精彩